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业运行

许昌市1-6月工业经济运行快报

【信息来源:运行办【信息时间:2019-06-28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 】【关闭

一、当前我市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1-6月,许昌市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变的发展态势。

一是从发展态势来看:工业经济运行比较平稳。最近三年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是:16年是8.9%,17年是9%,18年8.5%。今年前2个月、前3个月、前4个月、前5个月增速分别是8.5%、8.9%、8.6%、8.5%。就是说,许昌市工业经济运行是比较平稳的,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今年以来,前2个月、3个月、4个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在全省一直都是第13位,前5个月,规上工业增速位次全省第10位。5月份当月全市规上工业增速8.0%,居全省第10位。1-5月规上工业增速8.5%,全省第10位,位次有所前移。

二是从企业层面来看:一是企业整体生产经营形势良好。我市监测的重点企业,绝大多数生产经营比较正常,发展态势良好或者趋向好转。1-5月,行业30强龙头骨干企业中有27家实现正增长,100户重点企业中82家企业实现正增长。30强企业中增速在10%以上的企业有14家,增速在20以上的企业有6家企业。二是部分企业效益不断改善。我局重点监测的100家重点企业中,5月份有20家企业库存降低且应收账款减少。企业库存降低且应收账款减少说明企业效益趋于好转。三是企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森源电气等7家企业入选省智能工厂;许继电气等8家企业入选省智能车间;森源重工等4家企业入选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中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纳入河南省第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森源重工等2家平台入选河南省制造业“双创”平台。

(二)三是从产业层面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正在逐步取得实效。1-5月份,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9.4%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16.5%。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8.3%,同比增长10.9%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35.3%。

上半年,许昌市工业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趋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月回升。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工业转型升级有待加快。在环保攻坚政策日趋从严的形势下,我市再生金属及制品、不锈钢、铸造、冶金、部分装备制造、化工、焦化等传统产业发展受到制约,企业生产受到限制,转型升级任务紧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新生动能培育步伐有待加快。

(二)企业资金困难问题依然突出。当前仍有较多企业反映资金紧张,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企业资金紧张或融资难、贷款难没有明显改变。企业受担保链风险、资金链断裂引发的企业财务风险、金融风险隐患增多

(三)烟草行业增速放缓。今年以来,烟草行业调控方针为“总量控制、稍紧平衡、增速合理、贵在持续”,行业产销计划不做大的增长受转型升级和“双替代”影响,我市烟草行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降低。卷烟产量没有大的增长导致工业总产值不会有较大增长。1-5月份,许昌市烟草行业增速明显放缓,对全市工业增长产生下拉影响。

三、工作措施和建议

(一)强化运行监测预警。落实经济运行监测机制,加强监测跟踪的频度并及时跟进,确保全市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平稳运行,确保上半年时间任务“双过半”。一是针对工业投资增速放缓问题,由许昌市发改、工信、统计部门负责,在加快年度重点工业项目尤其是三大改造项目进度的基础上,做好新建项目统计入库工作。二是针对工业增值税税收增速放缓问题,由许昌市税务部门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在抓好收入进度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均衡入库工作,确保税收指标稳定增长,持续支撑工业稳增长。三是针对工业用电量增速放缓问题。由市工信局、市电力公司共同负责,分析原因,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同时,强化企业用电服务,科学调度,同时各县(市、区)应采取得力措施,引导鼓励企业开足马力生产。

(二)加快工业重点项目建设。狠抓“三大改造”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实施“三大改造”的主抓手,完善三大改造项目库建设,实行动态调整,紧盯项目库的数量和质量,把新项目、大项目纳入到项目库中重点推进。市级层面滚动实施100个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抓好68个入选河南省智能制造项目库的重点项目建设,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库。二抓好9个产业的重点项目。对于163个智能电力装备等9个新兴产业的重点项目,建立项目台账,实施动态管理,加强跟踪问效确保项目按期完成投资。同时,对项目进行再研究、再梳理、再细化,谋划补充一批重点项目,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机制,以项目引领、带动、支撑高质量发展。三是做好要素保障。加强土地、资金、用工等生产要素保障,切实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

(三)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对企业反映上来的困难和问题,分口开展调查研究和问题研判解决,完善各类制度,注重产业培育,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适时组织工信、金融、法院等部门,深入县(市、区)开展调研服务,帮助研判问题,加强重点问题的办理。持续开展政策宣讲活动,解读上级政策红利,帮助企业争取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