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化

许昌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12-11-28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 】【关闭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许昌市信息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许昌市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许昌市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和面临的国内外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制定本规划,用以指导“十五”时期许昌市信息的发展。

一、“十一五”以来,许昌市信息化发展现状

总体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许昌市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础设施迅猛发展,硬件支撑日趋完善。截止2010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4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8万户,计算机宽带用户62万户。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2万户,入户率27.2%;MMDS无线数字电视传输47套节目,覆盖市区半径30多公里,用户7000户。全市广播电视无线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实现了全市村村通电话。

园区发展欣欣向荣,产业集聚改造提升。2005年,许昌市被列为首批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通过5年的发展,许昌市又拥有了十个产业集聚区,其中八个产业集聚区是省级集聚区,再八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中,中原电气谷和长葛市产业集聚区是以电力电子为主导的通过5年的发展,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电力电子为核心,辐射智能型民用机电、信息化教学设备、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环保等行业,从产品基础件到整机、从计算机硬件到软件的一系列完整的生产和配套产业链条正在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雏形已经显现。截止2010,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润16.8亿元,其中软件收入6亿元。在2010年(第24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评选中,许继集团森源集团分别名列第32位和第65位,是河南省仅有的入围该项评选的企业。通过5年的发展,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各行各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探索形成了一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典型模式。生产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在烟草、金刚石及其制品、粮食加工和造纸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效果显著;电子安全监控系统在煤炭等采矿行业的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生产安全水平;机械、轻工和纺织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工艺设备,提升了行业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得到了升级。全市大型企业100%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30%以上使用了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CIMS),70%以上使用了管理信息系统(MIS),50%以上使用了企业资源管理系统(MRP—ⅡERP),传统产业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阳光光电、稳润电气等重点企业通过加大研发资金投入、人才吸引战略及各种激励机制,不断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许继集团、森源电气成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领跑者,以黄河旋风、森源电气、远东传动轴等上市公司领军的信息化制造企业,以万里运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冷王物流公司为代表的信息化物流企业,在各自领域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信息化龙头企业。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信息下乡服务三农。许昌市自2006年12月被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重点实施“93111”工程,即全市建成90个涉农乡镇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大厅,300个农村信息化重点村,扶持100个种养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为代表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户,建立1000名专兼职农村信息员队伍,带动新一轮10000名农民上网。经过5年的推进,我们在鄢陵县建立了1个市级信息服务中心,在禹州市、长葛市、许昌县、魏都区建立了4个乡(镇)级信息服务中心,20个村级信息服务站,以许昌移动营业大厅为网点,建立信息服务站77个。在鄢陵县建立了农村医疗信息化试点,免费为鄢陵县人民医院、陈化店镇卫生院、张桥乡卫生院、只乐乡中心卫生院配备电脑及安装医院管理、远程医疗等软件系统。自开展农村信息化工作以来,共免费配备电脑近400台。同时,我们还利用信息大篷车和信息化培训基地对农民进行信息化培训。截至2010年底,我们利用信息大篷车已对5个县(市、区)的300多个行政村开展了培训,直接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农民经纪人等农村致富带头人等10000多人次。经过5年的摸索,积累了“加强五大体系建设,抓实抓好农村信息化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扎实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农村信息化探索多元合作机制,深入推进农村信息化”的成功经验。经过5年的努力,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开辟了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应用上的新途径。

电子政务提升效能,信息公开服务民众。“十一五”期间,许昌市政府相继建设了许昌市政府门户网站、许昌市政府内网、许昌市党务办公系统、许昌市党员远程教育系统、许昌市行政审批系统。以政府门户网站为媒介,开通“市长信箱”、政务信息公开系统、政府行风评议系统等特色栏目,同时结合政府“百件实事网上办”活动,精心打造“掌上许昌”民生信息服务平台;政务办公实现了基于政府内网办公平台的移动办公系统,实现了通过手机进行公文交流、公务邮件、信息上报等功能,并相继成功实施了鄢陵县、襄城、魏都区、长葛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内网办公系统综合电子政务项目以市政府办公室为中心的市电子政务办公网已实现与省电子政务办公网和100多个市直单位、6个县(市、区)政府的联通,从2007年1月1日起,实现了内网公文网上传递和信息共享,公文下发单轨运行,不再普发纸质文件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网络已初步形成,各级行政服务中心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公众的认知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有效地降低了行政成本。现在能够实现在线办理的行政许可事项有134项,占全部行政许可事项的69%。建成了全市市县两级行政审批服务网络,全市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在一个标准、一个平台、一个网络的基础上完成行政服务工作。

 重要系统顺利推进,精心打造数字许昌。由市委组织部门牵头建设的党员远程教育信息系统,经过近4年的建设,全市2400多个行政村远程教育系统全部完成。市国税局在全国税务系统在抓好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把重点转移到数据应用上,率先实现了数据大集中,实现了税务征收和业务系统管理的网络化,有效地改进了税收征管水平,杜绝了税收过程的漏洞,降低了税收成本,提高了服务能力。金盾工程在依托电子政务网的基础上,网络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应用系统得到进一步提升,完成了互联网侦控系统等新增业务的建设,逐步实现系统内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高了办案效率,对维护我市政治大局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金保”工程示范和试点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许昌既是全国“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又是全省“统一劳动保障应用软件”试点城市。全省“统一劳动保障应用软件”在我市各县(市、区)陆续上线,大力提升了我市在劳动保障方面的服务水平农业信息系统以许昌农业信息网为骨干,根据我市农业发展实际和农民需求,在许昌农业信息网上设置了农技推广、病虫防治、劳务经济、农产品供求信息等32个板块,89个子栏目,拥有质量标准、农业专家、龙头企业等10个数据库,并与25个国家级、34个省级、359个市(县)级农业网站建立链接,实现了“一线登陆,多点响应,连动服务”。另外,为更好的为农民做好服务,许昌农业信息网正在积极进行升级改造,升级后将增加支持在线科技视频点播、远程农业视频专家对话、农业病虫害网上诊断及网上农业科技教育系统,系统升级将为农民提供更加直观信息服务。畜牧业信息网已实现市、县两级互联,金牧阳光工程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电视上网等方式为广大农民服务,“禽流感防控网”为我市禽流感疫情的快速布控提供了有效手段。市疫情信息网基本建成了覆盖市、县二级快速、通畅、安全的网络体系,全省疾病报告信息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工商商品信息电子备案查询系统得到推广。为解决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这项难点问题,工商部门自行研发了许昌工商商品信息电子备案查询系统,主要是全面实施食品索证索票集中电子备案制度和“一票通”溯源监管制度,构建食品质量信息集中电子备案监管查询网络,建立食品质量电子监控平台、移动监管平台和查询平台。工商商品信息电子备案查询系统推广能够实现对流通环节食品从准入、销售到退市全过程的信息化监管,有效降低执法成本、方便广大消费者。为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市政府从市财政拨付1300多万专项资金建设“数字城管”信息系统现已投入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存在的主要问题

许昌市信息化水平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很大提升,但仍有突出问题存在。在社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信息安全建设方面仍有不同程度的不足,这些不足是“十二五”阶段需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1.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开发、利用和共享程度均偏低,跨部门、集约化的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尚未规模展开,跨部门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政府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对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不足。信息资源分散,资源为部门或单位所有,资源整合和共享的阻力仍然十分大,造成信息孤岛,资源浪费。单部门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但跨部门业务合作壁垒仍然存在,信息公开业务相关网络、设备、应用基础平台等资源有适度拓展,但业务功能基本没有实现,跨部门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和应用模式还没有得到规模推进。

2.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对中小企业业务支撑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效果不明显

“十一五”期间,许昌市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在“两化融合”的推动中有了很大提高,但企业信息化水平仍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中小企业,受投资问题的制约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多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在共性信息技术应用、产品升级、提高质量、控制污染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传统产业结构性不合理、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进一步拓展。

3.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突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急需加强

部分部门和行业之间相互分割、各自为政,未形成合理建设、统一使用信息资源的机制。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信息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市的信息安全管理仍旧比较薄弱,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

二、许昌市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背景与环境

许昌市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信息化浪潮虽然使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但也为我加快信息化建设打开了新的通道。第一,信息技术进入了新一轮重大技术进步的关键时期。突出表现在,信息技术由过去的蜂窝模拟阶段跃进到了数字化阶段,3G技术到了实现新突破阶段,卫星定位系统到了应用和普及阶段,这为我市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只要我们处置得当,就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赶上甚至超越发达市区的信息化水平。第二,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为我市加快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受市场需求低迷约束,很多企业订单减少,销售困难。在这情况下,企业要想率先走出困境,最关键的途径是提高综合竞争力,而提高综合竞争力必须降低资源消耗、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改进技术装备。要达到这些目的,当前最有效地手段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管理模式、销售网络和生产工艺进行改造。第三,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国家先后出台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电子签名法》等政策法规,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等方面出台很多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并相继实施了“金卡”、“金关”、“金盾”、“金土”、“金农”、“金水”等“十二金”工程,最近又出台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并且在扩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加大了对信息化发展的支持力度,这些都为我推进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第四,信息网络的特点是,使用的人越多,规模越大,成本就越低,效果就越显著。而我市人口多、区位优势明显,消费升级的趋势在不断加强,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并且随着我市交通基础建设项目的完工,会为信息化发展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

三、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推动许昌市信息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许昌市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紧紧围绕“富民强市”的总体目标使信息化在以城镇化引领“三化”的发展过程中切实做到助推作用。

(二)规划原则

1.需求导向,整合统筹坚持以需促用,以用促建。深化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并以此带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努力改变条块分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现状,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基础网络、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促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智能互动、协同服务,以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切实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

2.以人为本,强化为民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做到为民、便民、利民;重视各类群体信息化知识、能力的教育与普及,不断缩小数字鸿沟,以信息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强化服务意识,促进政府与社会信息资源的整合,不断增强信息化为市民、社会服务的能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3.梯度推进,安全可靠。树立全局观念,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程,实现应用、技术、产业、基础设施联动发展,城市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协调推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分步组织实施,实现应用与建设、需求与投入的相互协调统一。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工作,坚持积极防御与综合防范并重,确保政府、企业、个人的信息安全。

4.注重创新,持续提升密切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努力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制度创新,不断优化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投融资体制等外部环境。

(三)发展思路

用好一个平台——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

以信息化带动电力电子工业的现代化、市场化及电力电子产品的商品化,实现电力电子工业产业升级,完成电力电子工业革命的战略目标。以企业为核心,产业园为平台,市场为导向,配置好合理的技术及专业分工,大力发展电力电子信息产业。以许继集团为核心,打造许继电力品牌。以龙头企业的影响、需求、产业分工为引力,扩大产业园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    

抓好一个把手——许昌市十个产业集聚区

以许昌市规划的十个产业集聚区为把手,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产业结合为切入点,从区域、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深化两化融合”,加强对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的应用力度,调整传统产品的结构,提升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及运营水平。

扩展一个体系——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

总结“十一五”期间农村信息化成功经验,发挥我们已经建立的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站这一体系的示范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加大建设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站的投入和力度。以各级信息化综合服务站为平台,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宣传、培训、应用工作,把农村信息化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

做好一个支撑——电子商务平台

“中国互联网下一个十五年是电子商务的十五年”,电子商务对社会的影响,不亚于蒸汽机的发明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 ,因此,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机遇难得、形势逼人。以许昌市特色产品为对象,电子电子技术为手段,以商务为核心,依据现实需求,建设B2B、B2C、C2C、B2M、M2C、B2A(即B2G)、C2A(即C2G)电子商务模式把原来传统的销售、购物渠道移到互联网上来,打破有形无形的壁垒,使生产企业达到全球化,网络化,无形化,个性化、一体化。 

四、发展目标

按照需求导向,整合统筹;以人为本,强化为民;梯度推进,安全可靠注重创新,持续提升的原则,在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前进道路上,“富民强市”这个发展目标和政府中心工作为出发点,以企业和公众需求为主线,以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互联互通为追求,进一步完善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力度,积极推进两化融合、电子政务、农业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城市规划管理等各个领域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企业和公众建立更加方便、快捷的在线服务平台,实现80%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受理;建设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信用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信息化支撑体系基本到位,为领导决策和城市运行管理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服务;坚持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广泛应用ERP等管理系统,初步实现电子商务与ERP的无缝对接;推广农村和社区信息化示范工程,在每个镇的中心村建设“数字家园”,全面开展信息化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普及,缩小“数字鸿沟”;扶持和壮大我信息产业,重点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使之成为我知名度高、竞争力强、具有明显特色的新兴优势产业。信息传输网络建设城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国内先进标准,信息资源实现充分整合和高度共享拥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信息产业企业和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品,信息化软环境支撑体系较为完备和完善,基本实现“数字许昌”的奋斗目标。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充分享受信息社会的生活质量

五、发展重点

一)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大力推进无线宽带等设施建设,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推进“三网融合”。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着力建设有线、地面、卫星传输相结合的覆盖全市的数字电视网络;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覆盖能力,建成覆盖全市的高速宽带公众信息传输网络;建成我市基础网络平台、应用支撑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城乡信息一体化发展。

二)大力推进“两化融合”

以园区为载体,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目标,从区域、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信息化与产品研发设计的融合、信息化与生产过程控制的融合、信息化与经营管理决策的融合、信息化与营销消费服务的融合及信息化与物流、供应链的融合五个方面,推进两化融合向纵深方向发展,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成本、采购成本、销售成本及存储成本;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生产效率、生产效益及竞争力,推动工业向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转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提高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从我市企业的实际出发,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原则,整合资源,大力推进面向企业、面向区域、面向行业的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产品协同设计、质量检测、工艺指导、行业数据库共享、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人才培训等不同种类的公共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在产品设计和制造生产过程中,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鼓励企业广泛应用ERP等管理系统,基本实现电子商务与ERP的无缝对接。至2015年,产业园区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以上,全市经常?τ眯畔⒒侄慰挂滴竦拇笮推笠荡锏?00%、中小企业达到80%以上,力争把中原电气谷培育成国家级产业园区

(三)扎实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以推动城镇化进程为切入点,加大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投入,建设完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设施,实施1245”战略,在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着力把许昌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即我们已经建立的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站这一体系为主线推广农村信息化试点成功经验,优化信息引导环境,扩大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加农民收入的比重。“2”即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和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这两个重点围绕农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等方面,完善生产信息监测与调度系统、农业经济与市场信息监测与预警系统、农业生产运行监测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等大信息系统。“4”即综合完善基础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数字终端系统、农业电子商务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四大系统”。通过两个重点和四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增强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功能,基本实现信息体系网络化、自动化,信息采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领域综合化、一体化,信息服务多样化、社会化。“5”即鄢陵花木特色产业区、长葛蜂产品特色产业区、许昌蔬菜特色产业区、襄城蔬菜特色产业区、禹州中药特色产业区5个特色产业区span>。以特色产业区为把手,以高新技术应用为切入,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为突破,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专家协会的带动作用,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力争在全省建成第一家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农业信息化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进许昌市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发展。

(四)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

1努力抓好社区家庭上网工程建设

以“数字许昌”为主题,在社区、农村探索“数字家园”、“数字社区”、“数字村镇”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信息化服务,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信息化培训,使百姓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等技能。通过社会捐助、企业参与、专家服务、优惠政策等方式,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帮助,使部分低收入家庭也能接受基本培训并使用到互联网,在网上获得内容丰富的各类信息服务。

2加强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

努力实施我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在全各级医疗机构全面推广“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医院管理工作效率,规范服务行为;建立电子处方管理系统,增加医疗服务透明度;大力推行“实名就诊卡”就医工作,在几大医疗机构进行试点实施,并逐步推广,实现跨医疗机构就医的资源共享。

3加大社会保障领域信息化建设力度

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开发社保基金监管与监控、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社会保险网上申报、审批、查询等业务经办辅助系统。建成功能齐全、覆盖全市参保人群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全面建成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其它保险信息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并逐步扩展到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领域,使之成为一体化的全区社会保障体系。

4努力抓好社会公共安全保障领域信息化建设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继续建设公安信息化体系,一是在全建立社区联网报警系统,实现社区楼宇对讲、周界报警、物业接警及公安“110”出警的联动报警网络,增强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快速处置能力;二是在企事业单位、重点要害部位、学校、油气站、剧毒物品存放场所等地建成图像监控平台;三是建设卫星城地区网上电子巡逻系统,在重点路口、治安乱点地区安装电视监控系统,实现远程控制,并全天候实时录像,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共安全需求提供保障。

5加强科教领域信息化建设

大力推进“校校通”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库、建立视频点播库、视频会议系统、VOIP电话系统及其他各种网上应用系统,实现数据、语音、视频三网合一;建设开放式的网络教育系统、数字图书馆群和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大力开展网上科普、网上教育、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并充分利用校园网,开展面向居民和农民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和知识普及。

6认真抓好数字信息服务终端建设

积极抓好“有线数字电视”普及工作,建立城市有线数字电视网,实现广播电视系统从模拟向数字的技术转变,为政府提供新的电子政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数字广播电视及其增值服务加强“数字许昌信息亭”建设,为公众提供政策法规等多种信息的查询,实现网上交易等多项便民服务。

(五)推进政务领域信息化     

1加强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建设

建设许昌市门户网站群积极促进各种公用、专用网络与许昌公用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不断提高网站内容、网站设计、网站技术和网站管理水平,确保我政府网站的安全及可靠运行。切实加强该网站领导信箱的管理,完善领导信箱回复制度,确保为来信群众提供满意的答复。

2完善电子政务专网,抓好政府应用系统建设

进一步完善政务专网,推进政务专网的一体化建设和规范管理,确保专网与公用网络的安全连接。同时,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建设原则,严格遵循构件技术理念,重点抓好网上审批、立体可视化资源台账、农业信息平台、无线专网平台、全视频会议、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OA)、数字证书和电子印章等应用系统建设。

(六)大力推进信息产业发展

重点扶持我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和信息服务业加快提高我信息产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通过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和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培育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为依托,大力扶持许继集团森源电气、等一批科技型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使其生产线技术不断升级、扩产,成为我设计水平高、生产能力强的支柱信息产业。大力扶持众品食业、万里物流、冷王物流、万通物流等一批物流信息化企业,扩大我市物流信息化企业在全省的信息化物流企业中的队伍,提高我市的信息服务业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

强化许昌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其统筹规划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作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承担统筹规划、调配资源、制定政策、督促落实等职责,及时协调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各级各部门要把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来抓,逐步形成“一个领导小组决策协调,一个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格局。要加强信息化机构建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作为信息化主管部门,承担全市信息化工作的管理职能和日常工作。各县(市、区)要根据工作需要,明确信息化管理部门,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协调、管理与监督。成立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供智力支持,并参与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重点工程项目方案评审和建设成果鉴定等工作。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关于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制度,制定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和具体实施方案,组织、指导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工作确保我区信息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规划和政策制度建设

根据国家和省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制定我市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依据信息化有关法规和政策,健全我市促进信息化建设制度,制定完善政务信息公开、信息安全、电子交易、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服务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严格执行国家信息化标准,规范信息化建设。加大对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产学研相结合,推进信息服务创新,完善信息服务机制,保障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三)规范信息化项目建设与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指导和调控作用,强化统筹规划意识,避免重复建设。信息化项目建设统一归口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管理,所有市财政投资的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须经市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初审并提出意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综合平衡后按程序审批下达。使用上级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化项目和政府部门自筹资金建设的信息化项目,须报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

(四)拓宽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市级财政在年度预算中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大力支持电子政务内、外网建设及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和维护。县(市、区)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以引导、扶持信息化发展。各通信运营商要发挥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加大投入,建设完善各类骨干传输网络和基础信息网络,满足全市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信息化建设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重点项目扶持资金。要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做到统筹规划、合理使用,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发展多元投资主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向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以及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大信息技术科研投入,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信息产业对外开放,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企业在我市投资,重点扶持发展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

(五)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信息化培训机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各类信息化知识与技能培训。抓好各级干部的信息化知识技能培训,推进国家公务员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和考核。选拔德才兼备、有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干部充实到信息化工作部门。在通信运营商的配合下,我市要在不同区域建立若干个信息化培训基地,对各单位及农村的信息采集员、网络管理员进行培训,同时要加快引进一批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一批技术与业务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使之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六)健全监督考核机制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做到信息化工作年初有安排,年终有考核。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做好全市信息化工作的日常安排,加强对全市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和督促,组织开展对各级、各单位信息化工作的考核。

    (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国家有关信息安全保密的规定,按照“依法管理、加强监督、预防为主、确保重点、促进发展”的方针,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密体系。抓好信息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加强网上资源的安全保护,积极应用信息与网络的加密、识别、过滤、控制和抗干扰等安全技术和产品,加强对信息网络工程及网络安全的检查,增强信息网络的安全性。进一步加强安全制度体系建设,形成有力的安全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