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化

许政办〔2014〕72号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许昌市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15-01-06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 】【关闭

许政办〔2014〕72号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许昌市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许昌市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2015—201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4年12月26日 

许昌市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2015—2017年)

为加快我市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化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意见》(豫政〔2013〕68号)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五型许昌”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强政、兴业、惠民为宗旨,以信息安全为保障,鼓励创新、深度融合、统筹协调、务求实效,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政务服务、社会管理、民生普惠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在优化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城市社会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从全局出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充分整合、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打破行业、部门之间的界限,促进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安排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程,避免分散建设、重复投资,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资源共享。

2.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投融资体制。加大政府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服务、运维模式,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益。在社会化应用方面,发挥政府组织推进、政策导向作用,强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调动社会各方参与信息化建设、运营、筹资和管理的积极性。

3.试点先行,重点突破。以需求为导向,把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综合竞争能力、加快产业改造升级、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上,聚焦现阶段信息化重点问题,以点带面,探索一条成本低、实效好、惠及全民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4.可管可控,保障安全。适应信息技术加速演进和网络环境日益复杂的态势,坚持建设发展与安全保障同步,技术与管理并重,建立完善智能化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监控体系和应急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网络安全审查和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网络治理,净化网络空间,着力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和自主可控水平。

(三)总体目标

到2017年底,全市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省内领先,争取迈入国家先进行列,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高标准通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第一阶段验收工作。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需要。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初步建成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化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有线、无线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和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三网融合持续推进。力争至2017年底,“宽带许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户均互联网接入带宽超过10Mbps,家庭有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的光纤通达率达到100%,全面实现千兆到企业、百兆到桌面的接入能力;城市重点区域、县(市)核心区WLAN热点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下行100Mbps、上行20Mbps带宽的通信能力全区域覆盖;有线电视网的数字化改造与整合有效推进,数字高清电视网络在城区的普及率达到100%,数字电视网络在农村的普及率达到60%以上。

(二)加速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高端发展

制定许昌市“两化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试验区)的评定标准和成效评价体系;建立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基础数据库,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指标的采集与评价工作,及时总结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运营方面的经验;按照企业信息化分类推进思路,围绕综合集成应用、运营管理转型、产业链协同等领域,按专题推进各类企业之间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与共享,发挥“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提升全市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不断推动工业企业信息化向高端发展。力争至2017年底,“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明显成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90%;落实“两化融合”示范项目30个,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0家,规模以上企业采用综合集成应用的比重超过60%,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运营管理、产业链协同等领域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90%。

(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展企业经营模式

引入社会资金、技术力量,建设面向许昌重点行业、特色经济的专题电子商务平台,为区域内企业提供专业化的贸易全流程服务,发挥产业链的协同商务能力与规模效应,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促进企业尽快转变经营方式和商务模式,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建成以专题市场信息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整合与发布平台,实现经济政策信息、供求与行情信息、企业与产品信息等的多渠道及时获取与多界面综合展现;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及认证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信用管理与在线交易功能;与相关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区域物流平台等对接,实现商务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互动。加快信用、认证、支付、物流、标准体系建设,规范电子商务秩序,支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推广以众品冷链物流、槟果国际为代表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力争至2017年底,建成3个以上年交易额突破亿元的主题式区域电子商务平台,应用电子商务开展贸易的企业达到85%以上,网络零售额达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以上。

(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城市运行精细高效

推进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水资源等城市公共服务系统的试点示范建设。信息化全面渗入电力、水务、燃气、交通路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运行过程。2017年底前,在上述领域,基于GIS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率达到100%;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抄表、智能交通等服务逐步普及,城市新建社区智能电表、智能水表入户率达到100%,交通路网信息采集覆盖100%的市区道路。

推进医疗卫生、文化旅游事业、教育科研、社会保障、社区管理与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整合区域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将分散在不同机构的健康数据整合为一个逻辑完整的信息整体,满足与其相关的各种机构和人员需要,形成以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综合性、整体性、互补性、协同性的区域卫生服务体系,二级及以上医院和二级以下医院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50%。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旅游信息库,加强与关联部门、关联主体的信息资源对接和共享,加快旅游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大力推进旅游业务管理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提升精准监管能力。围绕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建立全市统一的教育教学信息平台,推进教育服务均等化,城区和县(市)成建制公立学校的教育课程资源库接入率分别达到100%和90%;强化居民卡管理与应用,杜绝重复发卡,居民卡在全市的换发覆盖率达到95%;社区管理与服务实现一网式、一单式,社区综合管理与信息服务平台覆盖全市90%以上的社区。

推进数字城市管理,使网格化成为许昌市城市管理的基础并拓展到其他社会管理领域,城市运行信息得到有效整合与深度应用。城市部件管理网格化率达到90%;建设市县乡三级党政机关所在地的重要路口和路段,易发案地区敏感部位、城乡主要道路入口、产业集聚区主要路段和路口、主要卡口、背街小巷、村庄主要道路出入口等公共区域,企事业单位、校园、医院、金融单位、商贸中心等重点单位,全市所有乡(镇、办)辖区行政村全覆盖的治安监控网络体系;对全市所有的重点污染源和重大风险点源实现数据结合视频的智能综合监控,形成网络化的环境治理体系;对全市所有重要积水点和防洪关键区域实现雨情监控,形成网络化的暴雨洪涝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城市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与处理能力明显提升,全市两级应急平台初步建成,实现市级应急平台与环保、水利、安监、气象、卫生、公安、交通、城管、农业、林业、地震等相关部门二级应急平台之间信息共享达到100%;完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全市预警信息统一发布。

(五)完善电子政务应用,提升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重点推进跨部门的政务信息与资源整合共享、业务协同联动和决策科学支撑。加强公众与政府的互动,打造以公民和企业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在政务服务层面,通过整合建设政府门户网站群、便民服务网、互动电视新媒体政务平台,打造全市统一的政务立体门户,让市民和企业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电视网站、电话、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获取政务服务,实现政府对公众需求的实时感知。在政务公开层面,深化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扩展系统应用范围与深度,提升跨部门的业务协同与联动能力,促进行政服务效率提升和政务公开透明。推进建设资源高效集约、信息充分共享的市级政府数据资源中心,逐步推进IT基础设施层面的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层面的统一交换、应用集成层面的协同整合、安全与运维层面的集中保障。力争至2017年底,政府行政审批事项100%实现网上办理,面向公众的政府跨部门协同工作90%实现电子数据交换,市、县两级政府部门核心业务流程电子化率分别达到95%和80%;市政府依托电子招投标采购平台集中采购率达到100%。

(六)创新发展信息产业,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数字文化产业、云计算、物联网产业等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经济转型升级加速,经济运行绿色低碳,产业集聚效应愈发明显,信息产业发展与城市信息化建设形成良性互动,争创河南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区域创新中心。到2017年底,信息产业增加值突破15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收入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

形成一批国家和省级研发机构,拥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的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例显著提升;围绕许昌支柱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每年攻关关键技术20项以上,转化高端成果30项以上,开发高端产品50个以上;建成区域创新服务平台与协作平台,发挥许昌高校、研究机构的研发能力,推动区域技术资源的整合共享以及政产学研的广泛合作,每年合作项目不少于260个。

(七)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现代农业

建立涉农专题信息数据库,实现农技、农资、行情等各种涉农信息的汇聚;建设农业专家数据库与交流互动平台;持续完善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农业人才培训与服务工作;加快物联网、GIS、4G等技术手段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逐步建立包括土地资源、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水利设施、气象资料、土壤环境、农村土地流转等内容的地理信息数据库。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安全监管中的应用,重点建设数字大棚、高效施肥等信息系统,将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集成应用于农业,为发展“精准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力争至2017年底,农业信息库的关键信息覆盖70%以上的自然村,建成100个数字大棚与高效施肥试点。

(八)强化信息安全监管,提升网络安全综合保障能力

基于国家、省相关标准,明确信息安全应急事件处置职责、流程、制度与考核,建设市政务信息安全预案库,实现对预案的编制、查询、发布、评估等功能,并实现应急预案库与市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监测平台对接。依据国家、省有关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的标准,由市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领导小组牵头,工信、公安、保密等部门参与,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工作制度,包括已建的重要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自评估、等级保护整改与检查评估,以及新改扩建的重要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在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及工程验收等环节的审查管理。建设包括机房基础设施、网络与线路、数据备份系统、备用数据处理系统在内的灾备中心基础设施;制定包括日常监控、基础设施维护、网络系统维护、应用系统维护以及安全运行管理办法等各类灾备中心运行维护制度。制定包括业务连续性方案、灾难恢复预案和应急演练计划在内的各种灾难恢复保障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许昌市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协调、项目管理、信息制度建设等工作。

二是注重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规划的编制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规划中明确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建设项目,并由相关职能部门具体实施。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许政〔2013〕42号)精神,市财政在年度预算中设立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并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逐步增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量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在多方筹措资金的同时,突出建设重点,提高投资效率。信息化项目建设统一归口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管理,凡利用市财政资金建设的信息化项目,须由市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初审并提出意见,报市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按程序下达,市财政安排建设资金。

四是强化人才支撑。构建高层次信息化人才队伍,加强政策创新,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培育多层次、复合型、实用性信息化人才。开展信息化普及培训,适应信息技术演进和信息社会发展需要,提升全社会信息化素质。

五是确保信息安全。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增强网络可靠性和生存能力,积极跟踪和开发信息与网络加密、识别、过滤、控制和抗扰等安全技术,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做到严守国家机密,保护知识产权。